「場所精神」這本書是之前上建築系的課程黃承令教授
「歷史建築再利用」的課程講議。

這本書是有點艱澀。
但是讀了之後,覺得是有幫助的一本書。
對於學景觀、建築、戶外公共藝術的人來說,更是不能不讀。

諾伯休茲把場所精神分為三個要件:
1.場所現象(The phenomenon of place)。
2.場所結構(The structure of place)。
3.場所的精神(The spirit of place)。
諾伯休茲的場所精神論點,是以上三項要件加以解釋。

現象學是以人為本,探討人與建築,人與環境,與環境為友。
對場所的認同。
場所因天然或人為可能造成劇大改變,但精神是不會消失的。

以場所現象來說,日常所觸及的各種具象物體皆是現象的一環,
也說明物與物之間環環相扣所產生的各種不同的變異。
於水圳景觀,
有水的地方就會聚集群居,水與人的互動衍生了這個區域的性格,人
為的活動帶來了這個地區的文化,即場所現象之凝聚。
人們在此平行的移動、或遷移以適應,更創造不同的地景風貌及人文習性。

諾伯休茲在場所精神裡探討強調所有物體具有的本質、型體、質感及顏色,
由這些物體的表面所組成的即為「場所」,因每處場所感的不同,
所展現出的環境特性也有所不同,也就是場所本質。


場所是令人記憶的空間,色彩是場所精神的記憶。
當一個地方,令你有深刻的色彩印象,因為記憶這個場所、閱讀這個空間、接觸之外,有所映象。

以台灣的民間習俗來說,每一個地點的存在也都有屬於各個地點的神靈,這是地區信仰的守護神。
守護神分佈在聚落各個地點,也各自有守護的地域及在此居住的子民。
這邊的神靈為人民的精神信仰與心靈寄托,依這個理論可以衍伸出,
當每個地點有守護神靈的存在,人們在這個環境定居時,就是對此地產生認同感。
人在熟悉自己居住的環境不會迷路,有方向感,隨之就會帶來地方的認同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r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